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在线阅读 -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22节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22节

    ??现在他完全明白了,他确实知道张载开创的关学学派,而这些了解,其实都来自于张载的“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而明远此刻的神情,在他自己,固然是将一切都想起来之后的恍然大悟,但在别人看来,也很像是得闻大道之后的醍醐灌顶。

    ??一时间殿中响起窃窃私语:“难道……明师弟竟也悟出了先生所悟之正理?”

    ??明远这时才发现了自己的失言,他在张载还未开口的情形之下,就冒冒失失地把记忆中“横渠四句”中的最后一句说出来了。

    ??而吕大临发问他根本无法解释,只能搪塞:“嗯……就是刚才,听先生讲述,心中忽有所感,这般辞句自然而然地涌上心头……”

    ??他根本没办法解释从另一个时空穿越而来的事实,只好扯上他和老师之间的“心灵感应”。

    ??谁知大家都相信了。

    ??坐在明远身边,一个名叫李复的书生向前欠了欠身,对吕大临说:“吕师兄,明师弟想必是研习先生的文字日久,适才先生将四句中的三句一说,就如水到渠成,明师弟自然而然做此联想。能想到此句,当是明师弟天纵之才的缘故。”

    ??李复的话,吕大临其实也没有全信,但除了天生颖悟、“生而知之”之外,再没有别的理论可以解释明远刚才的表现。这位一贯严苛的教导主任才拈着须轻轻颔首,小声称赞:“唔,确实……远之之才,昨日的试卷已可得见一斑。”

    ??然而明远心中此刻却依旧震动得无以复加。

    ??昔时关于张载的事迹一时间尽数被他想起,令明远心潮澎湃,难以自持。

    ??眼看着张载疾病缠身的孱弱模样,心中则揣摩着“横渠四句”里的胸襟与豪情,这令明远终于感受到,他真的跨越了千年的时光,并且在这一瞬间能够切身体会到这位名儒的心境。

    ??他连忙站起身,垂下头以掩饰自己的情绪波动,并向张载行礼:“先生仅凭此句此心,必定能名传千古。”

    ??这话说得有些突兀,但他心情之激动,赞颂之真诚,在场每个人都听出来了。

    ??受到明远的鼓舞,张载的弟子们也都跟着一起起身,大声说:“我等愿追随先生,将横渠学说,发扬光大。”

    ??种建中更是上前一步,来到张载面前,单膝跪地,行了一礼,豪情万丈地说:“儒者之道,当为万世开太平……为兵为将者亦然。学生在军中,必定牢记先生的教诲,此去边地,必不会堕师门之名。”

    ??“彝叔,军中公务繁多,你到京兆府的事务既已办完,就安心回转吧。”

    ??张载语气温和地与种建中作别,“师中留在为师这里,你尽管放心。为师和你的师兄弟们都在府城候着你的捷报。”

    ??种建中大声应是,长身起立,向殿中众人拱手作别。

    ??众师兄弟们多说了些“早日凯旋”的话,唯独明远,鬼使神差地祝出一句“平安”。

    ??种建中眼眸锐利,盯着他看了好一会儿,那眼神似乎恨不得把明远给生吃了。

    ??明远:……不,朋友,我是真的有点担心你回不来。

    ??种建中却忽然哈哈一声长笑,似乎生死已经不在他考虑之中。他向张载等人一揖到底,然后潇洒地转身离开。

    ??不多时,文庙外传来蹄声的的,迅速远去。

    ??第22章 十万贯【第二更】

    ??“诸位, 师长将各位请来,是有关我关学的重要事务,想要听听各位的见解。”

    ??在张载传授了“横渠四句”并送走种建中之后, 吕大临继续担当了主持人的角色,并且提出了正式议题。

    ??明远忙打叠精神, 听吕大临讲述。

    ??此刻他并未继续使用“引经据典”卡,一来没有这个必要, 二来也怕那张附赠的“别出机杼”卡给他带来什么额外的麻烦。

    ??却听吕大临讲起张载的计划, 竟是想要做一个社会实验, 恢复“三代井田”。

    ??所谓“三代”, 是指夏、商、周三代。“井田”则是指当时的土地制度,利用纵横交错的道路和渠道, 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就好像是一个“井”字。其中周围八块为私田, 中间为公田。

    ??整个井田由农民共耕,周围八块私田的收成全部归耕户所有,中间一块公田,收入归土地所有者, 也就是国家所有。

    ??这对于明远来说妥妥是个观念冲击。

    ??他所接受的现代教育, 一直教导人们要向“前”看, 追求“进步”,追求“现代化”。因此明远万万没想到,在宋代竟然会有人努力追求复原三代时的土地制度。

    ??——这难道不是在搞“倒退”吗?

    ??明远很不能理解。

    ??然而在唐人宋人眼中,古法古制,还真就不意味着“落后”。

    ??比如自韩愈兴起的唐宋“古文运动”, 提倡古文, 反对骈文, 反对一味讲求声律辞藻,强调文以载道,就是一个“倡古”的典型例证。

    ??在儒学方面也是如此。宋儒们回顾儒学发展史,觉得汉唐儒生们这儿那儿说得都不对,而儒家正统在孟子之后就断绝了,必须靠俺们大宋的学者来重续。

    ??于是宋儒们一个个都致力于恢复儒家正统。比如王安石作《三经新义》,便是重新注释《周礼》、《尚书》和《诗经》,高高扬起理论知识的大旗,但还是要打着“经典”的旗号。

    ??明远一边听吕大临介绍计划,心里一边飞快地转着念头。

    ??他内心是反对恢复井田制的。

    ??且不说“井田制”这种乌托邦一般的制度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就算是真的存在过,世易时移,这种土地制度也肯定不适应先进的新形势新环境了。

    ??很明显,此刻张载心意已定,要尝试恢复古礼。

    ??明远身边的横渠弟子们也纷纷露出一派欢欣鼓舞的神态。吕大临与李复等几个早已成年的弟子都表示了支持的态度。

    ??明远这个十七八岁的少年,身边坐着比他更小不少的“小豆丁”种师中,吕大临甚至没有开口询问他们意见的意思。

    ??购买田地,充作井田,雇农人试验,这种事务性的讨论好像确实不需要他们这样的年轻后生插嘴。明远就是要表达意见,别人也未必会听。

    ??但是明远突然想了起来:他是来花钱的!

    ??甭管张载的关学学派如何试验井田,只要能让他花钱,就是好事。

    ??于是,当人们反复商议应当如何筹钱,如何购置井田时,明远终于找到机会开了口。

    ??“先生,这可巧了,家父日前来信,命学生在京兆府或者是凤翔府购置田地。”

    ??他话音刚落,吕大临等人虽然惊讶,但都露出稍许舒了一口气的神色。

    ??因为大家都没有钱。

    ??张载原是个穷书生,即便中了进士之后,也没做几年官就返回关中,教书育人。他原本的一点点积蓄都用在了办学和资助贫困学生上了,连带一直追随他的学生,其实也在一直偷偷往老师口袋里贴钱。

    ??而昨天明远交上的那200贯束脩,实在是解了张载的燃眉之急。横渠门下的收支一下子平衡了,而且还突然有了盈余——当然购置足够数量的土地作为井田还是不够的。

    ??“远之,令尊是为何而置产?”

    ??张载望着明远,似乎想要看出这个小弟子真正的心思。

    ??明远:哟……这得现编。

    ??“如学生昨日所言,家父生意上略有所得,原就想好了将来落叶归根,回到陕西做个田舍翁。另外也是为舍妹将来计。”

    ??明远只是略提了一下十二娘,大家就都懂了。

    ??如今世风如此,妆奁丰厚的人家容易招到高质量女婿。

    ??“我家买了田地,也并不急用,不过是为了手中银钱能够保值。”

    ??明远先表明了他一家人不需要以这些田地过活。

    ??“且这些田地到手,也是一样要雇佃户耕种,何不先借与书院,作为试验井田之用?”

    ??事实上,对于明远来说,也是一桩好事。

    ??他早就想置办些田地了,但是田地需要雇人打理,他家人口单薄,他又分身乏术。

    ??而现在,张载想要以横渠书院的名义,购置一部分田地以试验井田。计划中的田地规模是九顷,按照陕西的地价,一顷地200贯可以买到。九顷地就是1800贯,挑选好一点的地块就是2000贯。

    ??他能够一次性花出2000贯购置土地,还有横渠门下的师兄弟们帮他照管……这种好事,明远想都不敢想啊!

    ??如此一说,吕大临、李复等人相互看看,都觉得这事能成。

    ??张载却问:“凤翔府也可吗?”

    ??明远点头:“那是自然。先生您难道忘了,家母也是横渠镇人。外祖舅父,皆住横渠。家中田产置在横渠,家父家母都是千肯万肯。”

    ??张载便点点头,微微闭上眼,不再说话了。

    ??显然这位大儒并不太适应热闹喧嚣的长安城,而是认为横渠镇更适合他做学问。

    ??一时间皆大欢喜,一众横渠弟子们脸上都露出笑容。

    ??谁知明远却提出了一点自己的看法:“学生有一点点浅见,不知当讲不当讲。”

    ??如果他把这话放在前头说,也许这话就“不当讲”了。

    ??但是现在明远成了“出资方”,资方的意见大家至少要表现得重视一点。这道理古今通用,因此文庙偏殿中人人望着明远,要聆听他的“浅见”。

    ??“学生以为,要恢复三代井田,不可一味模仿古制,而应当纳入对现实的考量。”

    ??明远说得并不客气。

    ??李复等人的眉头顿时都皱了起来。

    ??然而张载与吕大临却相互看看,似乎都不感到意外,像是昨天明远那张“别出机杼”的答卷,给了他们这样的预判:明远嘴里肯定能说出一些大家绝想不到的内容。

    ??“井田制在商周时自有其存在的独特环境,但若将一切照搬到如今,却未必能够成功。首先,如今的人口就比三代时增加了不知多少。”

    ??明远这个话题说得很大,偏殿中大家听着,都是一脸懵逼的状态。

    ??唯有张载默默地点了点头。

    ??数代以来,人口孳生,早已不同于史上——这一点张载必然早已考虑过。

    ??渐渐地,其他人都反应过来,马上有人开口问:“明师弟,可是三代以来,开垦的土地也多了不少啊!”

    ??明远自信一笑:“人口孳生的幅度一定比土地开垦的幅度更大。也就是说,由三代至今,每一亩土地,正在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

    ??各朝各代都有对人口和土地数量的统计,虽然不一定绝对准确,但是大致看出趋势。

    ??谁也没想到,明远从“井田制”一下子跳跃到了全国的人口和土地问题。

    ??但也没有人开口指责他离题。

    ??大约张载门下就是这样,大家讨论时都思维跳跃,别出机杼什么的,只要不是太离谱,都是可以接受的。

    ??明远心里便有了底,缓缓地说:“学生思考多时,认为其原因,归根结底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殿中所有人都重复了一声:“生产力?”

    ??“是的!”

    ??明远心里暗自“耶”了一声,他这算是在借机传播唯物主义思想了吧?

    ??但表面上,明远却不动声色,缓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