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锦绣江山 第三百九十一章 尚文王室
蒋百里挥了挥手:“好了,叫你们回来也并不完全是为了联邦会议,这和你们的关系毕竟不是很大,主要是讨论下目前战争的态势和我们下一步的准备,子玉,你先说一下你那。” 吴佩孚清了下嗓子,说道:“徐树铮还在那和俄国人耗着,虽然谈判进展不大,不过我们主动做了很多友好的表示,目前俄国人对我们的防备有所松懈。就在我来之前,俄国人已经从边界调动了大约5人的军队支援和德国人的战争,根据俄国国内传来的情报,在未来两个月内,俄国还会从边境撤离大约10万人左右和1000门左右的火炮。而我们正在不断地增兵,目前除了前线的60万部队,我们在乌里雅苏台已经囤积了10万人的军队,已经150辆坦克。” “准备再给你调拨一批部队。”蒋百里等他汇报完说道:“虽然现在表面上看起来耳鼓军队在前线处处失利,被动挨打,似乎不堪一击,但他们正在进行的是一场本不属于他们的战争,士兵的厌战情绪加上武器装备的陈旧,让他们完全不是德国人或者奥匈帝国的对手。但是,一旦到了他们真正要为自己家园而战的时候,那时候将激起他们战斗的勇气。俄国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还有天气这种天然的武器。当全国万众一心,真正开动起这部战争机器的时候,各位元帅们,我们将面临一场艰苦的战争!” 曾经在欧洲不可一世,多次创造战争神话的拿破仑在俄国的失败就是放在帝国元帅们面前最好的例子。 1812年5月9日,在欧洲大陆上取得了一系列辉煌胜利的拿破仑离开巴黎,率领浩浩荡荡的60万大军远征俄罗斯。法军凭借先进的战法、猛烈的炮火长驱直入,在短短的几个月内直捣莫斯科城。然而,当法国人入城之后,市中心燃起了熊熊大火,莫斯科城的四分之三被烧毁,6000多幢房屋化为灰烬。俄国沙皇亚历山大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措施,使远离本土的法军陷入粮荒之中,即使在莫斯科,也找不到干草和燕麦,大批军马死亡,许多大炮因无马匹驮运不得不毁弃。 几周后,让人恐惧的俄罗斯的天气开始发威,寒冷的空气给拿破仑大军带来了致命的诅咒。在饥寒交迫下,1812年冬天,拿破仑大军被迫从莫斯科撤退,沿途60万士兵被活活冻死,到12月初,60万拿破仑大军只剩下了不到1万人。 “总参谋部已经做出了决定。”蒋百里打断了元帅们的思路:“从现在开始实行对俄作战的‘荣誉计划’,我们将于1916年11月前完成所有战争准备,并于1917年1月底2月初对俄国全线进攻,战争必须在1917年10月前完成。元帅们,明年不管对于我们还是对于同盟国来说,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年,我们有可能面临两线,甚至三线作战,对于我们的国防军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波成,你那的情况怎么样?” 帝国最年轻的元帅柳波成说道:“远征军团从战争爆发后可以说一直在积极备战,目前已经拥有可以投入战场使用的部队150万,一个师已经作为先头部队正驻扎在奥斯曼帝国的边境,我将把他们作为首批投入欧洲战场的军队使用,一切进行的多很顺利。” 柳波成的话从来不多,但他既然说一切都很顺利,那就意味着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海军呢?”蒋百里将目光投向了海军部长赵灿薛。 “对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的作战虽然我们取得了胜利,但英国作为世界头号海上强国,依然拥有着强大的战斗力。”赵灿薛取下了嘴上的烟斗说道:“德国的陆军可以说是欧洲大陆最精锐的,但是他们在面对英国舰队的时候,却大部分都以失败而告终。黑尔戈兰海战、福克兰群岛海战、多格滩海战,英国舰队几乎都是完胜。请大家注意,英国人取得的这些胜利,并不是靠着舰船的如何领先,而是靠着军官优秀的指挥,士兵丰富的作战经验,以及几百年中做为海军强国的素质积累而取得的,这一点正是帝国海军所欠缺的。” “诚然,我们拥有航空母舰这一巨大的优势,但优势并不代表着胜势。”赵灿薛喝了口水后继续说道:“我们在对远东舰队的胜利中,主要依靠的是潜艇这一英国人并不重视的武器才取得的,当中英海军再次开战的话,他们会小心谨慎许多。我这么说并不是对海战持悲观态度,只有战前充分估计到战争中一切可能发生的困难,才有把握取得最后的胜利。” 英国人对于各国海军的新动向往往有着惊人的领悟,并总能在第一时间想到解决办法。印度洋海战中英国吃了潜艇的大亏,接着是德国的潜艇开始发挥威力,不断的击沉英国战舰。尤其是在黑尔戈兰海战大捷之后,英国皇家海的信心不久就因输给了德国潜艇而失掉了。1914年9月,德国潜艇在北海居然一下子击沉了4艘英国巡洋舰。 英国人迅速找到了对付潜艇的办法。他们在大型商船上配备了武器,可以用炮火把升到水面上袭击自己的潜艇击沉。其他船只,如货船、拖网渔船和帆船等,也装有隐蔽的火炮,它们被称为伪装猎潜船,专门用来打击炮火射程之内的潜艇。 “雪之说得有道理。”一直没有说话的李国勇这时候说道:“帝国的军队这些年的战争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要给各级官兵提个醒,那些老牌列强不是不堪一击的。比如我们在亚洲的战争,可以说是以有心打无心,英法两国并没有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而且他们缺乏有效地支援,这才让我们的战争打得比较轻松。当我们真正进入欧洲的时候,也许面临的将是另一种局面,或许仗会打得非常艰苦,看看德国目前的战况就知道了,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等元首说完,蒋百里说道:“现在说说空军,我们的空军的发展是领先于世界各国的,但同样的各国对飞机的态度也由战前和战争爆发初期的轻视转为了重视,德国人已经首次对地面实施了轰炸,法国飞机也在天上和德国飞机展开了空中战斗。空军总司令萧龙资,你说下。” 做为帝国一支年轻而神秘的兵种,萧龙资在战争爆发后并不如何引人重视,不过在随后中国直接加入欧战之后,空军的巨大威力将显露无疑。这时候的萧龙资说道:“帝国对于飞机的研究远远早于世界各国,尤其在航空部长冯如和莱特兄弟的艰苦努力下,英国、法国和德国与我们的差距是巨大的。目前帝国空军拥有各种类型飞机九百八十架,用于战斗的为六百架,在战争中我们将能够直接给予地面部队最有效的支援。航空母舰上直接起飞的飞机带来的震撼性效果大家也已经看过,这将是在海战中具有极大威慑力的一种武器。” “好吧。”蒋百里说道:“最近几天大家就住在一起,仔细的就细节研究一下,我们必须做到不战则已,战则必胜。元帅们,帝国不能输掉这场战争,否则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战争中的每一种可能出现的突发性状况都必须尽量考虑清楚,这是对士兵的生命负责,也是对整个国家的负责!” 帝国的战争机器开始全速启动起来,欧洲战场即将在不久的将来看到一支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撼的铁血之师。 进入新年的第一天,参加联邦会议的“大中华联邦”各国领导人已经陆续进入了南京,而第一个到达的是元首专门点名邀请的原硫球王国国王尚文。 自从主动要求撤除硫球王国称号,举国内迁后,为了嘉奖他的忠诚,尚文受到了帝国特别的优待。中国为他保留了王室的称号,并在美丽的太湖边上专门划出了一块两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王室领地,王室的一切费用都由帝国承担。 尚文和整个硫球国对于中国上千年不变的忠诚是每个人中国人都看在眼里的,所以不仅是政府,就连普通的中国老百姓也对尚文王室另眼相看。每天去太湖边上看望尚文的人络绎不绝,太湖边上的渔民捕到了新鲜肥美的鱼也总会先让尚文一家品尝。 当尚文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一进入到了南京,就真切感受到了这种热烈的气氛。无数穿着汉服的中国民众大声地喊着:“尚文王,尚文王。”十几个中国人走过来为尚文全家送上了制作精美的汉服。 尚文细心地穿上了汉服,面对热情的民众声音都有些哽咽:“尚家不知天高地厚,窃居硫球王位久矣,然千年来心向中华,不敢忘记祖宗。今举国并入帝国版图,实硫球之幸,尚文之幸。中国高义,犹为尚文保留王室称号,实令尚文惭愧,今又得诸位如此厚爱,惶恐之下,唯有尽心尽责,每日默祝我中华强大昌盛!” 说完尚文向着四面团团而拜,这下更引得周围中国民众的喝彩。 “尚文王过谦了。”随着一声声音,大批的党卫军出现,他们在人群里分出了一条道路,李国勇从人群中走了出来。 老百姓们先是一呆,接着狂呼道:“元首,元首!”有些狂热的民众拼命挤向李国勇的方向,希望能够在最短的距离接触到他们的元首。 尚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帝国的元首竟然亲自出来迎接自己,这是什么样的荣幸。尚文紧跑几步,到了李国勇面前依足了礼数跪了下来:“小王何德何能,敢劳动元首亲迎,这让尚文如何承受的起!”说这话的时候尚文眼泪已经流了下来。 “我说尚文王,你这毛病可从你当王子的时候就落下了。”李国勇笑着把他扶了起来:“在帝国这跪拜的礼节可取消了十几年了,你怎么还改不了啊。” 尚文擦了擦眼睛,说道:“改不了了,不光尚文这辈子改不了,我的儿子孙子也不让他们改。” 李国勇大笑起来:“你这思想可不好,比我还要独裁,对了,听说你去年新添了个儿子,算起来你有六个儿子,两个女儿了吧,这可了不起,王室一下子就兴旺起来了,不过经济上有没有什么问题,我让财政部每年再给你增加些预算。” 尚文有些不好意思的叫过了家人:“回元首的话,尚文这点上比元首强些,现在有七个夫人,子女成群,不过生活得很富足,元首不必为这事操心。” “七个?了不起,了不起。”元首的话听起来颇为羡慕,接着悄悄地说道:“其实我一直想实行一夫一妻制,不过阻力大得我都承受不起,何况我自己都有四个老婆,说起话来也未免不那么理直气壮了。” 尚文笑着说道:“元首,我可听人说有位英国公主也住到了你的家中。” “战略安排,战略安排。”李国勇有点尴尬地说道:“这个英国公主完全是出于战略上的需要。” 尚文一脸的迷茫,他可想不出找个洋妞和战略需求有什么关系,八成是元首拿来搪塞的理由。 “不说这个了。”李国勇掩饰着说道:“这次你来就直接住到我家里去吧,你的身份和别人比起来不太一样,是我最尊贵的客人,而且那朵你也很久没有看到了吧。还有,这次你虽然是特别邀请来的,但你不管怎么说还保留着硫球王的称号,会议你也一样参加。” 尚文有些犹豫地说道:“这个恐怕不是太好吧,硫球做为一个国家毕竟已经不存在了,我这个硫球王的名号只是一个荣誉而已。” 如果您喜欢这本书,请来起点中文网,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